查看原文
其他

方言探论 | 甘于恩: 多模态传承岭南方言文化

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-01-18

多模态传承岭南方言文化


甘于恩

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

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

ohyfy@163.com

摘要:岭南方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,它寄托着这一片土地上人民的情感。如何继承、弘扬岭南方言文化,是新时期文化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。本文对如何更好地传承岭南方言文化提出浅见,内容如下:(一)语言资源保护现状;(二)多模态传承母语文化;(三)母语推广音视频的主要问题;(四)致力提升民众口语表达能力。


语言资源保护,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指出:要“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保护传承方言文化。”围绕着这两大任务,语言资源保护必须要有新的理念、新的目标、新的方法和新的举措。


一、语言资源保护现状


语言资源保护传承,最重要的指标是语言活力的保持和语言能力的强化。美学者兰德尔1998年提出“语言活力”概念,认为语言活力状况可用8项指标来观察,并对8项指标分级描述。此后美国暑期语言研究院(SIL)的语言调查评估活动,都采用其分级评估方法。这些理论对语言资源的保护传承,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。国外对语言资源保护也有些可资借鉴的案例,如美国对印第安语言、加拿大对因纽特语言的保护,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。


国内学者在新世纪之后,逐渐认识到语言资源的重要性,并对如何开展语言资源采录、保护和传承提出了看法,如孙宏开(2001)、陈章太(2008)、李如龙(2009)、曹志耘(2009、2015)、李宇明(2012)、戴庆厦(2015)等等,各地学者开展各种规模、各种类型的研究项目,对语言资源保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,2015年教育部推出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”,在全国范围推动语言资源的记录和保存,社会影响良好。


国内基于大数据的语言资源保护研究(网站),目前做得比较完善的有北京语言大学的“语宝”网,但目前该网偏向静态存储语言数据,在激活、传承方言文化的实践性方面,有关数据偏少。上海师范大学拥有“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”,涵盖全国近千点的方言数据,但只限于语言数据,方言文化方面(音频、视频作品)的内容较少。


二、多模态传承母语文化


鉴于母语保护的历史与现实,我认为要从多方面来保护母语方言,就岭南方言而言,就是要倡导多模态传承岭南方言文化,岭南方言文化的生命力在口头,不在书面;岭南方言传承的希望在民众,不在专家(当然专家可以在其中起关键作用)。如果没有民众参与,没有以民众为主体的母语传承,那么岭南方言研究即使做得再好,也无法挽回颓势。


(1)什么是“多模态”

“多模态”含义有多种解释,最初在认知理论和话语分析中使用,英文是multi-modality,又译为“多莫泰”,是指“运用听觉、视觉、触觉等多种感觉,通过语言、图像、声音、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。”但在控制论中,“多模态”另有含义,如“多模态控制”(multi-mode control )指的是“根据飞行任务和飞行状态的要求,对飞行控制系统的工作模态进行设置、选择和编排。”而在信息学和计算理论中,“多模”(multi-mode)计算则指“依托抽象代数中的模论,结合近代物联网理论与研究,是多态感元融合、处理海量离散数据、简化行业应用规则而衍生的计算(运算)标准和模式。”这里的“多模态”,是指“在汉语方言研究中运用多学科理论尤其是地理学、信息学、计算语言学等对方言数据进行综合处理,以展示其声音、文字、图像诸方面的特征”。总之,通过多模态研究与应用,来展示岭南方言的立体特征,避免片面性。


(2)如何多模态传承岭南方言文化

传统的岭南方言研究或粤语文化研究,过于偏向单维度的研究,忽视立体特征的揭示和研究。因此,我们认为,要反映方言文化活生生的一面,而不是将其固化和程式化。


①夯实学术基础,全面把握岭南方言的总体特性

学术的目的是为应用服务,而应用如果没有学术作为根基,将走向空洞化。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是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,侧重于运用学术手段研究粤语和其他方言。2008年年底成为省级基地以来大力推进学术研究,中心成员涵盖全国各大方言,各有所长。


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活页


基地有4个国家重大项目,5个重点项目,多个一般项目,在暨大人文学科中独占鳌头。2009年南方第一份专业杂志《南方语言学》诞生(2015年第9辑改为半年刊,目前已经出版14辑,每期刊登20多篇论文),出版众多成果,2017年中心的标志性成果《汉语方言学大词典》(主编詹伯慧,副主编甘于恩等)问世,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。


《汉语方言学大词典》(上)


②搭建传播平台,传递新时代的学术理念

2016年,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,暨大又成立了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,重视运用新手段、新方法来呈现方言文化的特征。通过搭建传播平台,来传递新时代的学术理念,强调“学术机构+社会资源”的有机结合以及“科学研究+创新理念”的完美搭配,与众多传媒(包括广东电视台、羊城网等)和学术机构(如岭南文化中心、越秀区书协)合作,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。


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活页


两个中心有两个新平台展示方言文化:一个是2016年10月申请运作的【语言资源快讯】,一个是之前的【粤学堂】,还有一个是信息性的《语言资源通讯》(已出版8期)。另外,在广电的“触电新闻”APP上,两个公众号也经常推送节目。


《语言资源通讯》第8期


③强调活化方言,普及方言知识,让更多的民众参与方言文化实践


语言的传承必须有人使用,没有人使用的方言,研究得再好也没有用处。新中心成立之后,积极参与广东省的语保工程,尤其强调“在使用中保护,在保护中使用”的新观念,创办公益粤语培训班、公益客家话培训班,推动粤语教学进社区的活动,与广州图书馆合办培训班,开设“知粤讲堂”(目前已举办16期),利用【语言资源快讯】作为实验基地,调动群众(尤其是大学生)参与母语保护的积极性。


④注重创新,推动方言实践与创新的结合,是岭南方言文化永续传承的重要保证


【语言资源快讯】创办以来,既注意利用学术人物的影响力,宣传语言常识和语保理论,又推动方言实践与创新的相结合,不断推出新栏目,提升公众号的影响,达到良性互动的效果,主要栏目有:方言与美食、方言与歌谣、方言与民俗、方言诵读经典、方言儿童文学、方言段子与讲古、方言配音秀、行走田野杂记、说说咱的家乡话,以及应时性的特备节目(如端午节特备节目、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特备节目、父亲节特备节目等)。


⑤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

中心学术资源丰富,但推送必须讲究策略,必须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。亦即形式生动,强调趣味。公众号以音视频为主,以有趣的内容,生动的形式来吸引受众,在自然的状态下带入语言资源的保护信息。尤其从新年开始,每天推送视频或音频,例如2017年1月26日我们推送台湾闽南话、客家话的贺年视频(苗栗白沙屯、新竹竹东乡、新竹湖口乡客家话),配上另一位台湾学者的地理语言学论文,相得益彰。在2017年元宵节之际,则适时推出图文并茂的文章介绍粤西民俗“年例”,阅读人数达到创纪录的一千五百多,这对于当时创办才4个多月的公众号而言,是非常难得的。

基于这一点,【语言资源通讯】在推送音视频时,尽量提供一些学术背景板,如方言点的介绍(陆河擂茶——陆河客家话)。


⑥立足岭南,辐射全国;把握时机,讲究推送策略。

暨南大学毕竟是南方高校,在保护语言资源方面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。要有所取舍。我们的做法有:


(a)立足岭南,突出特色

立足广东三大方言,挖掘岭南语言资源,是我们的核心思路。中心有广东、福建、广西、江西30多个协作高校工作站的支持,反映岭南语言资源的作品和推文源源不断,特色显明。另外,我们还有人物专访,由于知名人物的影响力大,对于保存、推广、提升方言文化具有特殊的作用。

(b)原创+转发,创意优先

坚持原创,从贺年视频、《南方语言学》各辑论文,到近期倡导的方言文化音频(“方言与美食”、“方言与歌谣”、“说说咱的家乡话”等),无不体现出浓厚的原创色彩。

当然,原创并不等于创意,通知、更正等信息可以都是原创,但与创意无法划等号。创意需要奇特思维,让受众可以在短时间留下深刻印象。我们在鸡年贺年视频就提倡创意,如说唱结合、多语贺年、现场拍摄、背景配乐,较好地塑造了多元的贺年形象。

创新不能单靠某个人,如果这样,公众号最终会走入死胡同。【语言资源快讯】有一个来自全国、富有创意的团队,彼此之间构成良性的竞争关系,使得公众号能够不断开拓。

(阅读量3000+的中山沙田话推文)


(c)整体构思,局部改善

“语言资源快讯”有三个基本板块:音视频原创板块,转发板块(如“神州美食地图”等),论文板块,各自有不同的分工:音视频原创板块利用形象直观的语言素材、作品,来传播语言资源的保护理念,属于普及性质;转发板块一般转引兄弟公众号的推文(如“方言与文化”),介绍与语言资源内容相关的知识、信息,亦较为大众化;论文板块推送专业研究成果,面向对学术感兴趣的人群。三者虽有分工,但界线并不绝对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亦注意研究其他公众号的做法和经验,进行局部的调整,并听取网友的建议,增设了“留言”、“赞赏”、“回复”等功能,增加互动性。


(d)持续推送,效果叠加

现在公众号众多,孤立的一个推送,即使做得再好,没有持续性,也很难维持印象,效果会打折。我们慢慢形成了一套“南北结合,兼顾境外,持续推送,效果叠加”的策略,在推送过程中配合音乐和推文,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。像2017年新春祝福视频、“方言与美食”、“说说咱的家乡话”等定期栏目,都是采取这种做法。


还有时机的把握对公众号的扩散,也非常关键。2018年4月9日,习主席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,提到海南方言歌曲《久久不见久久见》,公众号10日即搜集有关资料,11日转发了“方言歌曲推荐”内容,阅读量过千,粉丝迅猛增加。(类似例子还有2017年6月7日的《我的高考》)。


把握时机,及时推送热文(《我的高考》阅读量4163)


三、母语推广音视频的主要问题


母语推广过程中凸显的音视频问题,很大程度上也是口语表达中常见的问题。这里谈谈主要的几种表现:


(1)读音问题(准确性):

方言与普通话不一样,书面语体系并不发达,音视频推送的节目,往往是先有文本,后有音频。这就涉及字音的读法,相对而言,粤语的书面语比较发达,但与普通话相比,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,如文白读,俗读,口语音,乃至误读。这个问题在古典诗词的诵读时,表现得比较突出。


(2)节奏问题(快与慢):

节奏的把握很大程度上与口语流利性相关。流利性“可分为话语流利性、感知流利性和认知流利性。话语流利性指学习者口语产出的话语所具有的特征,包括时间维度,如语速和平均语流长度等,还包括停顿、迟疑、修复等特点。”(胡伟杰2017)。

《长寿醋》(2017年5月6日推送)存在不该停顿却停顿的问题,如“放-牛”(麦福左脚有点跛,靠替人放-牛为生)、“都-”(两天都-乞不到食嘅)。即使是一些比较优秀的投稿,如《家婆的萝卜糕》,也存在这个问题:无论 系蒸嚟食定系煎嚟食(“无论”的停顿过长)


(3)音量音质问题:

《方言与美食(音频)丨荔枝》(梧州话,3月8日推送)用散文诗的形式,所以用词偏向书面化(如用“他们”等),但技术上有问题,回声过于厉害,影响了音质美感。有的音频则有杂音,如《菠萝猪扒包》。此外常见问题还有:喷麦、翻页、移动茶杯的声音。


(4)配乐问题(背景音乐):

不少作品投稿前配了背景音乐,背景音乐一是可以配合主题,二是可以美化作品,三是可以掩盖某些瑕疵,但如果背景音过大,就会妨碍阅读与收听,例如《菠萝猪扒包》(5月22日推送),有一部分音乐、乐器的敲击声太响,对收听有负面影响。


(5)情感的代入:

美食文章记忆的大都是美好的事情,在朗读时要注意感情的层次感,要有起伏,表现在朗读时要情绪的变化,通过语气、节奏、强调等手段来展示。《忆“冰室”》(广州话,2017年3月13日推送)是一篇写作水平较高的美文,但朗读的质量就略逊一筹。主要问题是太平淡,没有层次感,显得平铺直叙。朗读缺乏情感是美文较普遍的问题,《五色糯米饭》也存在这一问题(2017年4月7日推送)。


(6)用词普语化:

用词普语化与用词雅化不同,用词雅化是风格偏向典雅(比方运用一些书面语词、古语词,但语言普语化则是使用普通话作为写作的内部语言,其实是以现代白话文作为书写符号,用粤音读出来,这当然也是一种表达方式,但对于保留母语特点没有好处,我们并不提倡。


四、致力提升民众口语表达能力


从以上案例可以知晓,口语表达能力是传递文化内涵的一个要素,能在【语言资源快讯】推送的音频,通常是经过遴选、编辑或者加工过的作品,这些作品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,可见国民的口语表达能力存在诸多问题,这些问题的存在,又与我国教育体制的应试倾向密切相关,那就是重书面表达,轻口语表达;重理论叙述,轻实践能力。

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我们每年暑期都在暨南大学举办公益性的、侧重方言口语表达能力的“口语表达与诵读培训班”,邀请理论与实践经验兼具的名师,为大家授课,力图提供一些入门知识和技巧,并提供实操的机会。同时,借此机会,打造一个致力于提升方言口语表达能力的平台,这样一个平台,对于方言口语能力的训练,对于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,非常有帮助。


口语表达与诵读培训班(第一期,2017年8月)


语言资源保护,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政策的支持,采用的方法要灵活多样,也要好的工作机制。光靠学者要达到这一目标,是很困难的。


长按识别关注我们


图文编辑:五阿哥

图文审读:刘鼎荣

责任总编:老   甘

投稿邮箱:jnufyzx@163.com


往期热文:

方言与戏曲| 半生少年:戏曲的生命在于传承

方言诗歌(音频)丨何少迪:看(广州话、河源话、梅州话

学术探论 | 竺家宁:谈詹伯慧先生对台湾学术界的影响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